随着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国际商业环境的变化日趋多样,中国品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同样也会面对一些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商业环境,中国品牌应该如何认识并参与国际竞争,又该做哪些管理上的改变?带着这样的问题,《中国名牌》全媒体特别专访了有着丰富外交经验的中国常驻联合国原大使沈国放。
《中国名牌》: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品牌企业应该持有怎样的心态和策略?
沈国放:首先,中国企业还是应该放平心态,遇到困难不要气馁,遇到顺境也不要自满。由于国际环境存在一定的陌生性,中国的企业在面对每一次国际环境的变化时,能够冷静地采取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
无论是处于哪一个市场环境中,品牌的重要性都已经被越来越放大了。品牌打造给企业带来的除了产品溢价上的收益外,还有更为长远的意义,比如以成熟的品牌理念培养具有一定规模的固定消费者群。不同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其实很早便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 品牌因素往往比起品质因素更能够吸引消费者。受务实思维的影响,国内部分企业可能在参与国际竞争时,依然保持着“一根弦”做好产品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把品牌宣传作为重点。这其实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当然,这并不是说,品牌宣传的优先级高于好产品的研发,只是说二者之间需要有一个平衡。
此外,品牌宣传也要讲究方式, 尤其是面对文化、习惯、风俗等与国内不尽相同的国际市场时,如何因地制宜地制定品牌发展战略,面对不同人群做不同的品牌推广方案尤为重要。
《中国名牌》:目前,国内的众多品牌都在进一步推动自身加入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在您看来,中国品牌还存在哪些上升空间?
沈国放:相较于早些时候,现今中国品牌在国际上其实处境已经不那么艰难了。早期被扣上的“廉价”帽子已经逐渐被“中国智造”所替代,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品牌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依然还存在可以成长的空间。特别是在本地化的问题上,中国品牌还能够有所成长。
本地化不单单停留在对于当地法律法规、市场结构、消费者需求的了解上。其实,本地化中比较重要又常常被忽视的是本地化团队的建设,本地人才能够更好地从他们自身的角度去分析市场、提出运营策略。而本地化团队的建设便是要让这群本地人对中国品牌产生认同感,使得本地化团队中的所有成员都能够出于对中国品牌的信任,结合他们对于同胞需求的洞察,给出合适的发展方案。
《中国名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呈现怎样的发展特点?
沈国放:目前,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日趋活跃,自贸区设立方兴未艾,而且,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势力与传统大国结成经联盟已经成为时尚。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缓解经济全球化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态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的良性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 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新由国家之间的角力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竞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袁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