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来中法关系历久弥新,这其中也留下了汪华一家人接力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印记。
56年前的10月1日,一场特殊的国庆招待会在购得不久的中国驻法国大使官邸举行,其中一些场景让中国前外交官汪华至今回忆起来仍心绪难平。
“当时,很多老华侨来到大使官邸门口,都不急于进门,而是面对飘扬的五星红旗泪流满面,一些人还向国旗郑重行礼、鞠躬。”汪华说。
1964年,中法两国政府作出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历史性决定,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中法关系历久弥新,这其中也留下了汪华一家人接力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印记。
被选中的中法建交先行者
《环球》在中法建交55周年之际走访了亲历两国建交历程的汪华。在巴黎南郊的一栋普通寓所里,汪华向《环球》展示了两枚勋章:一枚是2019年1月1日法国政府向其颁发的“荣誉军团军官”勋章,另一枚是他在2004年获颁的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在两国建交55周年之际,法国政府将我从‘骑士’升级至‘军官’,这份荣誉是给中法关系的,并非给我个人,我仅是一粒沙子!”面对荣誉,已到耄耋之年的汪华如是说。
在这两枚勋章背后,是这位老人半个多世纪里为推动中法关系在各领域发展所作的努力。他是中法建交的亲历者,两国经贸合作的“引路人”,也是双方人文交流的使者。
汪华1937年出生在巴黎,在法国度过了青少年时代,1956年随父母第一次回到中国,后进入北京大学既做学生又当老师,一边加强中文学习,一边教授法语口语。
1964年年初,中国外交部官员找到汪华询问法语语法的问题,发现他法语纯熟地道,便问其愿不愿参与筹建中国驻法国大使馆。27岁的汪华当即同意,参加外交部的6人小组赶赴巴黎。从这一刻开始,汪华的人生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中法友谊建设的轨道。
忆及当年的建馆筹备工作,汪华难掩激动之情。他介绍说,以宋之光为代办的中国建馆小组2月23日从瑞士日内瓦乘火车抵达巴黎里昂火车站,受到了数百名当地华人和法国媒体代表的热烈欢迎。
这支6人小组的到来是新中国步入西方外交舞台的里程碑事件,一举一动都颇受关注,“我们抵达后的头6周住在当时的巴黎洲际酒店里,门口24小时有记者蹲守,当地报纸甚至会报道我们穿了什么吃了什么!”当时法国民众普遍对中国缺乏了解,甚至有当地人问汪华为何是短发,是不是赴法前特意剪了辫子。
随着两国建交,双方交往更加密切,一些中国艺术团体陆续来到法国,建馆小组也利用中国艺术团的演出契机开展活动、结交朋友。虽然筹建工作非常辛苦,但通过6名外交官共同努力,在短短3个月内就顺利完成了任务。1964年6月2日,中国首任驻法大使黄镇到任,法国首任驻华大使佩耶几乎同时抵京,中法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圆满完成。
法企入华“引路人”
1980年,汪华完成了在驻法使馆的第二次常驻任务并回国。彼时中国正逢改革开放,“我和其他7位外交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常驻国的大公司都想和中国展开合作,却没有沟通途径,而我们正好有语言和资源优势,也有外交外事经验”。
于是,这8位外交官在1981年成立了北京首家民间咨询公司。汪华主管中欧合作,首个服务对象是法国巴黎银行(paribas),“我们顺利地帮其在中国开设了7家办事处。”这之后法国空客公司等纷纷聘请他为顾问,汪华一时成了法国公司进军中国市场的引路人。
十年后,随着形势发展,为深入推动中法贸易合作,汪华在1991年选择返回出生地巴黎,并成立了个人贸易公司,主要为中法航空业公司提供咨询服务,为其开展合作牵线搭桥。汪华的贸易公司虽仅存续了数年,但他一直以来不断为中法公司担任顾问,直到五六年前才决定退休。
在职业生涯之外,汪华还为推动中法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他曾担任话剧《茶馆》的现场法语同声传译,并促成北京蜡像馆与巴黎蜡像馆结成友好馆,多次参与法国知名艺术家访问中国的活动,还受法国电视台邀请为法国观众做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精彩解说。
从外交突破、科技经贸合作,再到人文交流,汪华的事业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但从未停下为增进两国友谊而奋斗的脚步。
三代人的中法情缘
汪华的中法情缘其实早已结下,这一切要从他颇具传奇色彩的身世说起。
1920年,汪华的伯父汪德耀与中国共产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等人赴法勤工俭学,汪华之父汪德昭深受他们影响,也萌生了献身科学、使国家走向富强的强烈愿望。
1923年,汪德昭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预科,1928年被破格聘为物理系助教。1933年10月,汪德昭登上了从上海开往法国的客轮,赴法留学。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学习了半年法语后,于1934年6月到巴黎物理及化学高等工程师学院朗之万实验室学习。
巴黎物理及化学高等工程师学院是居里夫妇曾从事科学研究的地方,这里先后培养出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1938年起,汪德昭先后从事过大气电学、复光致效应等研究,每项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40年,汪德昭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并被评为“最高荣誉级”。1945年,法国科学院向汪德昭颁发了最高荣誉级别的“虞格”奖金。
身在法国的汪德昭,未忘报国使命。1951年,他呼吁海外游子为投身于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做贡献,还特地请人赶制了一面五星红旗,这也是出现在法国的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1956年12月,汪德昭放弃了在巴黎的优厚待遇以及事业和地位,携妻子和孩子回到北京。
回国之后,汪德昭先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兼室主任,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器材局局长。1957年,汪德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经聂荣臻元帅推荐,汪德昭出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开始筹建中国国防水声学的研究工作。1964年,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汪德昭担任所长。此后,他一直为中国的水声事业鞠躬尽瘁。
鉴于汪德昭为中法友谊及世界科学所作的贡献,1991年8月30日,法国政府向他颁发了“荣誉军团军官”勋章。承袭了父亲遗志的汪华,也因致力于中法交流事业,在2019年获颁这个家族的第二枚“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汪华为中法友好所做的努力也影响着下一代。他的儿子汪延从巴黎留学归国后与朋友共同创立了新浪公司,同时也积极参与中法交流事业。2014年汪延和父亲一起分享了中法建交“50年50人”的称号。
如今虽已年逾八旬,汪华仍活跃在中法友好交往的前线,时常能在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上看到他的身影。他的心愿是:“继续为中法友谊做点事情,直到生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