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0

>

在山河变迁中认识人类文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尊龙最新版

202105/1620:20
2021-05-1620:20
来源: 新华财经
核心提示: 就这样,陈发虎对研究方向的深思熟虑、对工作的精心安排、对学习生活的关怀备至,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发展地理科学事业及为人类福祉、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征途上,坚忍不拔、奋勇前进、竭尽努力、忠诚奉献。

  《奋进者》系列节目由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指导,中国经济信息社出品,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独家合作。节目聚焦我国四位不同领域的杰出科技工作者,讲述科研故事,记录科研人生,传递科学家精神正能量,共同见证科技前行的每一步。

  这一期,我们讲述中国地理学领域研究的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

  从陕西省丹凤县一个小山村走出来的陈发虎,带着改变西部自然环境的愿望,30年如一日,扎根高海拔地区,在艰苦环境中潜心科研,推动并见证了中国地理学领域研究不断前行的每一步。

  他利用湖泊岩心、黄土沉积等地质载体,在黄土研究、气候变化、环境变化、环境考古与史前文明演化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尤其在亚洲中纬度地区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过程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性认识,深入揭示了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化的相互关系。

  “做有影响的科研工作,直接为国家社会经济生态发展服务,是科学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的话,掷地有声。

在山河变迁中认识人类文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

 

  不断突破,发现人类演化“拼图”的关键一块

  常年低温,高寒缺氧,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长期生活的地区之一,却有几百万人世代定居。人类为何而来?又是何时开始定居青藏高原?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三个1000多年前被提出的哲学终极问题,陈发虎带领团队在现实世界中苦苦找寻答案。

  冰河时代,曾有一个神秘的人类种群丹尼索瓦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首次发现其踪迹是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一个海拔仅有700米的山洞里。但是从丹尼索瓦人化石中测得的适应高原缺氧的基因却让科学家感到困惑,这种基因的来由如同广袤的西伯利亚森林,充满了原始的未知。

在山河变迁中认识人类文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

 

  2019年5月,陈发虎和同事们的一篇关于青藏高原古老智人研究的论文刊发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这一谜题有了被解开的希望。他们从一块古人类下颌骨化石上找到了新线索,这块化石发现于甘肃省夏河县白石崖溶洞,它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远古世界的大门。

  自2010年起,陈发虎带领团队开始对夏河人化石及其发现地进行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对化石上附着的碳酸盐结核进行铀系法测年,确定下颌骨至少有16万年的历史。但遗憾的是,研究人员最终未能从样本中提取出古dna来。为进一步确定化石种属,研究团队在艰难中不懈创新、不断突破,最终通过古蛋白质分析发现,该化石在遗传学上与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亲缘关系最近,可以确定为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称为“夏河丹尼索瓦人”。

  该化石标本是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首件丹尼索瓦人化石证据,对标本的全面分析也为丹尼索瓦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体质形态学信息,包括下颌和牙齿形态等信息。该项研究表明,早在现代智人到来之前,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就已经生活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并成功适应了高寒缺氧环境。

在山河变迁中认识人类文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

 

  陈发虎说:“夏河丹尼索瓦人下颌骨化石的发现将青藏高原上的人类活动历史提前至距今16万年,向前推进了12万年,刷新了人们对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历史和史前人类高海拔环境适应的认识,更在人类演化史‘拼图’中拼上了关键的一块。”

  这项成果填补了东亚地区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古老人群具体种属鉴定的空白,为同期古老型人类化石的种属鉴定提供了关键对比材料,对厘清东亚古人类演化历史和现代人起源问题有重要意义,是近年来旧石器考古的重大突破,并因此获评《science》期刊2019年度十大科学突破、《science news》杂志十大科学新闻、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力学笃行,成绩是奋斗出来的

  对陈发虎来说,众多科研成果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背后是超乎寻常的付出和努力。

  陈发虎出生在陕西商洛山区,那里自然条件严苛,人多地少,小时候填不饱肚子是常事。尽管如此,他从没放松过学习。中学时,陈发虎获得了数理化语文竞赛总成绩第一名。后来,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兰州大学地理系,希望有朝一日能去世界各地转一转。

  因为英语基础不好,大学期间,陈发虎下定决心“拿下”英语。他几乎每天都要光顾学校后门口的报刊亭,盯着英文版《中国日报》,边吃边读。有时报纸读完了,饭也凉透了。日复一日的坚持下,他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考研时,他以远高于录取分数线的英语成绩被录取。

  “人的智商其实是差不多的,大学阶段,智力更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你的勤奋。要做一番事业,必须要努力要勤奋。”

  读研期间,他发现自己撰写科研文章欠点“火候”,于是跑到中文系“蹭课”,为的就是要把文章写得“既有骨头又有肉”。读博时,他又跑到物理系“蹭”力学的课,通过跨学科内容的学习,拓展延伸本专业知识。

在山河变迁中认识人类文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

 

  积跬步至千里。靠着勤奋,陈发虎在兰州大学一口气拿下了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靠着勤奋,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长久耕耘,永不止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地理学领域研究的带头人之一。

  时至今日,已是中科院院士的陈发虎依然保持着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每次陈老师办公室的灯都是第一个亮最后一个熄。”他的学生说,“只要他没有出差开会、不在野外考察,基本上就在办公室里工作。”

  没有一份深爱之情,是难以长期坚守在高海拔地区并有所成就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对科研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陈发虎说,对他而言,科研工作是一种乐趣,热爱就不觉得辛苦。

  这几年,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陈发虎愈发感受到全社会对科学事业的支持、对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和对科学研究的投入。现在,他更多思考的是,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国还切实面临技术上“卡脖子”的问题,如何在自己从事的地理学基础研究等领域取得更扎实、前沿的成绩,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是这代科学家时不我待的使命。

在山河变迁中认识人类文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

 

  亦师亦友,身体力行培养人才

  “严厉又不失慈祥,是严师也是益友”,这是学生眼中的陈发虎。

  陈发虎说,他的研究生导师李吉均先生也是中科院院士,培养了多位院士和一批优秀学者。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陈发虎学到的不仅仅是系统的理论知识,更是执著的科研精神以及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勇气和担当。与此同时,他也把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传递给了学生。

  树高千尺,营养还在根部。陈发虎特别重视对青年科研人员基本功的培训,他鼓励青年学子们打好基础,开阔思路,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知识和技能来充实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地理科学的研究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教授知识,关键还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陈发虎说。

  一有机会,陈发虎就将学生“放”到野外,让他们放手去做。碰到问题了,就一对一指导,甚至花时间陪学生再前往野外调研。在他看来,这种培养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山河变迁中认识人类文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

 

  除此之外,不论是在科研路上遇到了难题,还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切实困难,陈发虎总会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就这样,陈发虎对研究方向的深思熟虑、对工作的精心安排、对学习生活的关怀备至,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发展地理科学事业及为人类福祉、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征途上,坚忍不拔、奋勇前进、竭尽努力、忠诚奉献。

  “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协力攻坚、勇攀高峰”,这位双脚扎根在祖国广袤土地上、探寻人类文明缘起和地理环境变化、引领世界先进地理科学理念的中国科学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青藏科学精神。以山为证、以海为誓,30多年耕耘在学术研究前沿,始终不变的是陈发虎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对科学的执着探寻。

关键词:

为你推荐

  •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22次发布中国企业500强榜单2023-09-20 22:35:52

  • 提出了17项工作措施2023-07-24 19:11:15

  • 市场监管总局7月20日发布中国企业信用指数。2022年度中国企业信用指数为158.36点,同比上升24.14点。2023-07-24 18:37:2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