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王旭教授长期致力于企业创新战略领域学术研究,并在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近40篇的研究论文中,王旭教授重点从制度环境、行业环境、公司治理和企业属性多个层面揭示了企业绿色创新的核心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近十年,中国企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这一内涵变化决定了,除了环境政策等正式制度以外,文化环境等非正式制度也会影响企业管理者的绿色创新意愿。针对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等相关问题,《中国名牌》杂志社采访了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旭。
《中国名牌》杂志社:请您简要谈一谈什么是企业绿色创新战略,企业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创新战略?
王旭: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生态、绿色创新发展等理念深入人心。作为绿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绿色创新战略也受到广泛关注。企业绿色创新战略是指通过系统性、长期性的创新变革,继而力争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落地。
选择绿色创新战略,既有外部驱动因素,也有内部推动力量。就外部驱动而言,企业环保行为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通过日益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举措,加快技术赋能企业绿色创新战略;此外,企业间面临相似的制度环境与市场氛围,频繁而强烈的组织间互动会使企业决策具有较强的辐射性。出于“趋利避害”的动机,企业会根据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行为调整自身行为,而绿色创新战略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水平,避免原有市场和竞争地位被同行挤占,还可以塑造企业的经营合法性,降低不确定性。
内部视角来看,绿色创新战略是企业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利用低碳能源替代传统高耗能和高污染能源等方式,有助于企业降低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升环境绩效。
《中国名牌》杂志社:您在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研究成果的“突破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旭:首先,我们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内外部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现实中企业并非处于稳定的、静态的发展环境,其所有的战略参照及决策动机均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我们着力于突破已有研究的静态视角,解决静态观测局限所造成的战略参照价值估计可能失真的问题。以业绩反馈相关研究为例,我们通过提炼“业绩反馈波动性”理论构念,以统摄业绩反馈在纵向时间区间内存在的时序特征,并在构建业绩反馈波动性决策参照系的基础上,全面揭示业绩反馈对企业绿色创新战略决策的动态影响。我想,这对于企业掌握实施绿色创新战略决策的业绩反馈条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次,我们关注政策环境与地缘性文化在驱动企业绿色创新战略过程中的制度互动逻辑,并突破性地构建了驱动因素的“制度拟合结构”,考察其在上述因素下对绿色创新战略决策产生的整合边界效应。为此,我们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政策环境和地缘性文化形成的“制度拟合结构”在“静态整合”与“动态演进”双重视角下对企业绿色创新战略决策产生的制度边界效应。而“制度拟合结构”的搭建突破了已有单一边界视角和静态研究范式,更加符合企业绿色创新战略实践。
《中国名牌》杂志社: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相对比的话,您的研究成果有哪些特点或者优势?
王旭:随着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绿色创新俨然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虽然国内外学者已对这一议题进行了长期而密切的关注,但研究成果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和可拓展性。基于此,我们研究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第一,我们致力于构建更为聚焦的绿色创新战略概念。我们团队深度剖析了企业绩效、社会福利、可持续发展等多重视角下的绿色创新的概念属性及其差异,基于此,在战略视角下对企业绿色创新进行了重新界定,并按照触发机制和价值效应的差异将绿色创新战略进一步细分为前摄型与反应型两类。这不仅能够更为科学和准确地解释企业对反应型和前摄型绿色创新差异化的战略偏好和价值诉求,并有利于分析企业由“被动型政策响应”到“主动型价值创造”的战略能动性,从而为企业突破绿色发展瓶颈、实现战略升级提供思路。
第二,我们的研究突破了以往对企业绿色创新的静态分析框架,重点探讨企业绿色创新核心驱动要素的动态影响。具体而言,我们首先分析了环境政策、行业竞争等外部环境因素,以及业绩反馈、公司治理、数字化转型等内部因素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然后,将业绩波动性和企业生命周期纳入研究框架,探讨了上述核心要素影响绿色创新的动态变化规律。这避免了静态观测视角下的企业战略决策参照的失真问题,更有利于理论界和企业界更为真实和准确地把握绿色创新战略的驱动机制。
第三,我们突破了已有文献在制度视角下对企业绿色创新驱动机制的割裂化研究,深入探讨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整合影响。更为重要的,我们对两类制度之间对立统一的互动逻辑及其成因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进而突破了以往文献仅关注某一制度形式的形塑作用的局限性。
《中国名牌》杂志社:您在企业绿色创新战略上的研究成果对企业有哪些借鉴意义?
王旭:由于中国很多制造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均面临较大的资源压力、环境压力和竞争压力,因而对绿色创新的依赖性更为明显。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对于这两类企业具有更为突出的借鉴意义。
从资源压力来看,制造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日常运营通常需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资源。在全球资源禀赋紧缩的背景下,两类企业对优化资源效率和节能减排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诉求。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从战略层面来指导两类企业进行绿色创新,以纾解资源压力。
4月27日,在位于浙江温岭市经济开发区的爱仕达金属炊具未来工厂,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实现两分钟内将铝片加工至成品锅再到打包出库 徐伟杰摄
在竞争压力方面,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绿色消费的日益盛行,制造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正逐步提升。绿色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该条件下,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已无法为企业竞争优势继续赋能。兼具经济与环保属性的绿色创新战略对于制造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塑造竞争优势便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名牌》杂志社:从全球来看,经济的绿色发展是一个长期且至关重要的议题,您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哪些建议?
王旭:在经济的绿色发展领域,未来的研究可能会在以下三个方向有所突破:
第一,数字化技术与绿色创新。数字化技术如物联网、区块链等对于推动绿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如何有效地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绿色转型,实现智能化的绿色发展,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第二,企业生态网络与绿色经济。单一经济主体的绿色战略可能存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间的零和博弈。而依托生态网络实施绿色战略则更有利于在社会层面驱动绿色经济发展,这也将涉及到企业生态网络中多方行动者的战略决策与合作创新。然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仍较为薄弱。
第三,人工智能与绿色创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走向成熟,其对企业能源管理、供应链优化、环境监测等方面表现出的影响日益凸显。然而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企业绿色创新、帮助企业解决环境问题,也将成为学术界的另一个关注焦点。